返回首页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教学名师奖
    宝钢教育奖
    钱瑗教育奖
    本科教学优秀奖
    “十佳教师”奖
    励耘优秀青年教师奖
 
第一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心理学院舒华教授
   
第二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心理学院舒华教授
   
 
名师小传 返回

舒华,1991年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实验室主任,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舒华多年讲授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等本科生课程和认知心理学进展、心理语言学等研究生课程。研究领域是认知心理学, 特别语言认知过程和儿童阅读发展。对儿童汉字学习和阅读发展的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理论探讨,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近年来还开展了失语症病人、儿童阅读障碍及其脑机制方面的研究。

舒华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社科基金、国家教育“十五”规划项目和大型国际合作基金项目, 已出版专著三部, 在国内外一流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1993年, 博士论文在第三十八届国际阅读学术年会上获得年度杰出博士论文奖。1996年, <<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获得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中青年奖。1998年, 她参与主编的<<汉语认知研究>>获得北京市第五届哲学和社会科学教育类一等奖。1999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二等奖。2001年,她主持的<<改革基础课程体系,强化基本功训练培养心理学基础科学人才>>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全国高等学校第一届教学名师奖、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

 
名师心得 返回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赖于高质量的教育,高等教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我们体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根本保证,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形式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各种形式的交互式教学、问题导向的讨论甚至争论,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并通过问题的最终解决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自豪感,进而也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考虑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生已经具备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让学生把新知识置于这个广泛的背景中加以学习。有利于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厌倦和恐惧心理,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研究取向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很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渐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探索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在思考,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差距是什么?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是要思考我们教给学生什么,才能为他们的后续学习、科研和工作,甚至为他们的一生,打好基础。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教学体系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我们体会到,要教好一门课程,教学方法应该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灵活多样性,课程体系应该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和前沿性,高校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独立的学习者和探索者。只有当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含义,并不断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对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进行更新和调整,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的需要时,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名师寄语 返回

对于青年学生从事学术研究,我有几点建议:一、投身基础研究,兴趣是最重要的,有兴趣,有目标,才可能长期坚持下来。二、要想学有所成,勤奋、刻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基础研究是时间堆出来的,需要大量的时间查阅文献、做实验、处理数据,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最聪明的学生不一定就做得最好。三、科学研究中,特别是在一些交叉学科领域,研究者之间合作是特别重要的,两个人合作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可能是等于三,或者等于四,能出更多更高水平的成果。

 
名师名言 返回

大学教师首先是教书育人,如果一个教师可以发表10篇高质量的科研文章,那么,如果他教出10个好学生,就可能发表100篇好文章。然而,一名大学教师要进行高质量的教学,一定要坚持科研。我们给学生讲的每一节课,都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做积淀。

 
© allsports365.com 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中国(100875)
E-mail: jwc@bnu.edu.cn Tel: 010-58807845 Fax: 010-58807845